来源:山海君 山海新财经

半年亏损超20亿元,谁拖累了蒙牛?

  2024年蒙牛净利润同比降幅超90%,近8年来盈利滑坡最为严重的一次。

  楚小强|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蒙牛在雅士利身上栽的跟头,如今在贝拉米等公司身上再度上演。

  9年前,卢敏放上任总裁当年,蒙牛因计提雅士利的商誉减值,令公司业绩骤然下降,甚至一度陷入亏损。

  时隔多年,新任总裁高飞上任的2024年度,蒙牛再次因为计提巨额商誉及资产减值,导致公司交出一份颇为惨淡的业绩答卷,只不过这次“拖后腿”的企业变成了贝拉米和现代牧业。

  01

  半年亏损超20亿元

  2月18日,蒙牛乳业(以下简称“蒙牛”)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净利润约0.5亿元至2.5亿元,较2023年的48.09亿元大幅下降,同比降幅达94.8%至98.9%。

  由于原奶供需矛盾突出、消费需求不及预期,蒙牛的总收入亦同步出现下降。

  2018年以来,蒙牛的净利润始终处于30亿元至55亿元之间,而今2024年最高不足3亿元的水平,无疑是其近8年来盈利滑坡最为严重的一次。

  翻开蒙牛2024年中期报告,尽管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的业绩局面,但彼时的净利润尚有24.46亿元。

  然而,2024年全年度业绩预告亮相后,蒙牛预计最高净利润也仅为2.5亿元。

  这意味着,在2024年下半年,蒙牛发生净亏损高达22亿元左右。

  如果单从盈利层面来看,蒙牛近些年不仅没能缩小与竞争对手伊利之间的差距,净利润反而相差越来越远。

  据wind数据显示,近10年来,伊利的净利润逐年稳步上升,而蒙牛大部分时间的净利润仅为伊利的一半左右,且盈利状况还不稳定,不仅滑坡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年份出现了亏损。

半年亏损超20亿元,谁拖累了蒙牛?

半年亏损超20亿元,谁拖累了蒙牛?

  眼下原奶下行周期叠加消费需求不足的阴雨,笼罩着整个乳业产业链,诸多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但逆境之下,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的韧性也会随之显现,而这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显然,蒙牛在保证经营业绩稳定和提高竞争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

  两大资产拖了后腿

  此番业绩之所以骤然下降,以致下半年陷入亏损,与蒙牛此前并购留下的“后遗症”不无关系。

  从业绩预告得知,2024年,蒙牛附属公司贝拉米预计录得亏损,对此将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对蒙牛业绩的影响高达38亿元至40亿元。

  显然,这次计提巨额减值的贝拉米,是蒙牛业绩最大的拖累,而这都缘起于蒙牛对奶粉业务的执念。

  2019年底,蒙牛以14.6亿澳元的总价收购澳洲婴幼儿奶粉品牌贝拉米,这一激进的投资正好发生在卢敏放担任总裁期间。

  收购贝拉米的次年8月,卢敏放曾公开表示:“一个没有把婴幼儿奶粉做大的总裁,绝对不是一个好总裁。我请你们相信,为了我的名誉,我也要把这个业务做好。”

  之后,卢敏放更是放出豪言,贝拉米加上之前收购的雅士利,蒙牛奶粉业务要冲刺百亿元收入的目标。

  然而,如今卢敏放早已于2024年卸任蒙牛总裁,继任者是高飞。而蒙牛奶粉业务距离百亿收入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差得越来越远。

  事实上,蒙牛奶粉业务的巅峰时期是2019年,当时该业务收入达78.70亿元,是最接近百亿目标的一次。之后,奶粉业务收入几乎一路下滑,2020年为45.73亿元,2021年小幅回升至49.49亿元,接着又连续两年走低。2023年全年,蒙牛奶粉业务收入为38.02亿元,相比2022年再度减少约6000万元。

  进入2024年,从奶粉品牌贝拉米拖累业绩的情况来看,蒙牛奶粉业务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亦是其2024年业绩的拖累者之一。

  从业绩预告得知,2024年,现代牧业将计提相关生物资产减值亏损和商誉减值,由此发生净亏损约13.5亿元至15.5亿元,这导致蒙牛在该公司录得亏损额约7.9亿元至9亿元。

  作为蒙牛的主要原奶供应商,现代牧业自成立以来便与蒙牛关系密切。2013年5月,蒙牛以31.75亿港元收购现代牧业26.92%股权,自此持股比例增至27.99%,成为单一大股东。之后,蒙牛斥资对现代牧业增持,直至成为实控人。

  然而,随着国内奶源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跌,现代牧业的业绩连年拖累蒙牛。就在蒙牛发布业绩预告的2月18日,现代牧业也公告称,预计2024年度业务由盈转亏,净亏损约为13.5亿元至15.5亿元。

  03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回顾过往,蒙牛已非首次因计提巨额商誉及资产减值,进而对公司业绩造成冲击。

  2016年,卢敏放上任蒙牛总裁,这年蒙牛由盈转亏,全年净利润为-7.51亿元。针对这一次亏损,蒙牛解释说,由于雅士利年内亏损,确认商誉减值准备22.54亿元。

  追溯雅士利的历史,其最初由张利钿创立,之后在短短十几年间,这家公司迅速成为广东省最大、中国第三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公司,张利钿也因此被外界称为“广东奶粉大王”。

  2010年11月1日,雅士利迎来高光时刻,登陆港交所。但仅过了2年多时间,这家公司就迎来了“易主”的命运。

  2013年6月,蒙牛斥资124亿港币入主雅士利,缔造了当年中国乳业最大的并购案。外界认为,这次并购将补齐蒙牛在奶粉业务上的短板,从而使其能与伊利在这个市场上分庭抗礼。

  作为创始人,张利钿家族凭借这次并购案,成功套现58亿元,一度登上“2013胡润套现富豪榜”。

  然而,这场轰动一时的并购未能给蒙牛带来预期效果。自收购以后,雅士利的业绩频繁波动,甚至多次出现亏损。

  2015年至2022年,雅士利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3.2亿元、-1.8亿元、0.523亿元、1.124亿元、1.01亿元、-0.81亿元、-2.31亿元。8年间有一半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在雅士利亏损额最大的2016年,蒙牛也因其大额商誉减值陷入亏损。

  由于业绩持续走低,蒙牛不得不在2022年3月启动了对雅士利的私有化计划。次年7月,雅士利从港股退市,13年的上市历程至此画上句号。

  曾几何时,“爱心雅士利,健康添活力”广告词让大众耳熟能详,如今却日渐被人们遗忘。

  目前,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上,雅士利的旗舰店早已没有奶粉产品售卖,其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日期也定格在了2022年2月23日这一天。

  雅士利的阴霾尚未完全褪去,不曾想贝拉米又以“巨额减值”的方式,再度成为蒙牛的“伤疤”。

  责任编辑:马琳 徐凡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