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前夕,是很多中小学生赶作业的时候。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很多孩子已开始用DeepSeek等AI工具完成作业了。事实上,不只是中小学生,在高校校园里,在AI的帮助下做课题、写论文的大学生也比比皆是。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AI工具到底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不仅是家长、学校要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也会成为启发人们深刻反思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乃至教育本质的契机。
AI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吗
很多网友对孩子用AI来做作业表示理解,因为技术的浪潮不可阻挡,人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尽快去适应。但家长和老师担忧的是,用AI做作业会不会成为“抄作业”的变种,“如果孩子们用习惯了,考试时咋办?”
这样的担忧当然很有必要,但问题或许并不在于AI工具本身。事实上,即使都使用了AI,但每位同学在作业中到底有没有用心、用脑,教师大概率还是一目了然的。一位高校教授告诉笔者,她的学生会在英语写作作业中使用AI校对语法和拼写,但她认为这并无不妥。
因为如何组合这些语句和单词,靠的还是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有人完全躺平,将作业交给AI了事,文章中就会夹杂大量重复、无意义的话语,透出一股“AI味”。因此,用不用AI,其实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教授判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
进而言之,就算没有AI,如果真有同学想偷懒,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也有的是办法,比如用搜索引擎找答案,在网上找“代写服务”等。区别无非是,如今的AI工具可能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说到底,孩子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并不取决于AI工具。比如同样用AI写论文,有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要求不断调整输出内容,甚至能通过与AI的互动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这就让AI起到了将原始想法丰富成文的工具性作用,可谓物尽其用。
AI可以为每一位孩子赋能,但从来就不可能取代人。当孩子们都开始用AI写作业,我们应该做的或许是确定边界,尤其是限定AI的参与度到底是多少才合适——完全“拒绝”AI绝非明智之举,让孩子学会负责任地使用AI工具才是当务之急。
AI能否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契机?
在舆论热议孩子们用AI赶作业的现象时,似乎也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寒假作业可以用AI轻轻松松地完成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少寒假作业强调的并非知识创新,而是知识记忆。很明显,后者正是AI工具的拿手好戏。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应该承认,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强大的AI面前已经“不堪一击”。
纵然一个孩子天赋异禀,能够博闻强识,但如何能和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信息的AI相提并论?更何况,AI技术还在迅速进化升级,和它比拼记忆能力,又怎么可能有胜算呢?或许,已经是时候重新审视教育的重心,不能再简单地把“学习”定义为记忆和背诵,而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还要看到,Deepseek、Kimi、ChatGpt、豆包……流行的AI工具到底有哪些功能,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今天的孩子或许比父母、长辈来得清楚。可能一位大学教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刚刚学会如何与AI对话,他的学生都已经能熟练地用AI制作短视频,甚至是电影了。
如果有一天,因为AI的存在,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已经超出了家长、老师的想象,作为成年人,我们还有什么能够教给他们呢?
这就意味着,AI在改变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也在改变教育者本身的角色、职能——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型,着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创新性。那种“卷”知识量、“卷”解题量、“卷”教辅材料的教育方式,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AI时代的追问:何为“教育”
关于AI,笔者近期连续写下《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但也“零感情”》《“写作者危机”是对人文精神的再次呼唤》等文章,最深的感触是:AI确确实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翻天覆地式的冲击,从AI主持人到AI写作,再到AI教育,它们或许都是只是这场变革中的某一个侧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加入其中。
在前两篇文章中,笔者都谈到了“人”自有其不可取代性,比如真人主持人的真挚情感,比如人类写作者的人文精神。在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
教育的过程,从来就不应该被局限在知识的传递层面。人格的塑造、个性的涵养、好奇心的培育,都离不开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离不开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不妨对比一下,当前我们积极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肯定有很多是AI不能替代的,比如“能出汗的体育课”。
而AI再先进、再强大,也不可能轻轻为孩子拭去泪水,抚摸他们的脑袋和头发,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度,再语重心长地向他们讲述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难忘的人生故事。
就此而言,AI在不同领域中造成的影响也有共通性。在它的步步紧逼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不得不开始思考何以为“人”——我们到底有哪些本事是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的,人类到底有哪些特质和个性是最值得被珍视、被呵护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