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道上海发展的愿景是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五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即全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科创中心,但是并不一定知道上海如何从改革开放前工业主导的生产性城市变身成为现在的多功能的国际大都市。这背后有四场重要的头脑风暴故事。1980年代以来,上海每十年举行一次战略大讨论,就像四根接力棒,一步一个台阶带动上海成为“五个中心”的“国际大咖城市”。

上海与世界|“五个中心”成长记

从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到现在,过去180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历程,粗略地说有一个二高一低的V字形曲线。如果说开埠后到1930年代的租界上海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个高峰,成为当时与美洲之纽约、欧洲之伦敦并肩的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那么19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上海,一直在有憧憬有定力地建设21世纪的新的中国式国际大都市。重要的是,前一个高峰是在半封建半殖民时代所谓“国中国”的条件下被动式形成,后一个高峰是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式规划推进的。

1980年代的第一次大讨论发生在1982-1985年,重要成果是1985年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和1986年版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第一任市长汪道涵是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交大读书的老上海,他年轻时就受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有关上海发展和建设东方大港的影响。在他的推动下,上下互动进行了一场影响此后几十年上海发展的大讨论。1982年上海社科院的研究课题《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首先提出上海要从工业性城市转向二三产业并举的多功能城市。1984年中央到上海调研在衡山宾馆举行会议进行头脑风暴研讨。1985年国家批准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报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在此基础上1986年国家批准了有变革意义的上海1986-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版的上海城市总规,强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说,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上海迟早可以超越东京。正是从1986年开始,人们强调浦东开发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工业从浦西向浦东进行转移,而是要建设国际化、多功能的新城市。我那时正好研究生毕业作为人才引进回到上海,从起点上见证了上海从那以来的凤凰涅槃。

1990年代的第二次大讨论发生在1993-1994年,重要成果是1995年出版的《迈向21世纪的上海》研究报告和2001版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2年中央提升上海1980年代的研究成果,提出上海发展要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这个新的背景下,上海发起了新一轮战略大讨论,形成了研究报告《迈向21世纪的上海》。强调上海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多功能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除了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还要发展国际航运中心,这为后来建设洋山深水港埋下了伏笔。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上海1999-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得到国家批准。正是2001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正式把国际大都市纳入上海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明确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记得当时与有关部门讨论什么是国际大都市,我曾建议要关注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和“全球化城市”概念提出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等人的世界城市研究,指出上海以四个中心为内容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与国际上的全球城市概念相当,应该加强上海与世界城市的对话。

2000年代的第三次大讨论发生在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会承办权之后,主要成果是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纳入上海发展战略。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起了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的热点是上海发展如何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那时起科教兴市战略成为上海发展的主战略,后来的上海两轮五年发展规划强调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为上海现在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科技产业提供了动力,上海开始了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当时我们做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比较研究,提出了在人均GDP之外要特别关注土地生产率的问题,目的是用同样的产业用地提高有乘数效应的经济产出。这样的概念现在已经引申拓展,强调城市空间的功能最大化,用到包括产业用地、商业楼宇、居住社区、公共空间、交通枢纽等广泛的城市更新之中。2014年国家领导人对上海划下关键性的红笔,上海在原有的四个中心之外正式提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上海现在建设五个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完整战略。

2010年代的第四次大讨论发生在2013-2015年,重要成果是2017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第四次大讨论,上海同时开展了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和上海2040的城市总体规划研制工作(后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改为上海2035)。国家正式批准通过的2017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新增加的关键词是“卓越”和“有世界影响力”。2017年版上海总规公示时,96岁的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坐着轮椅来到上海规划馆。这位曾参与1946年《大上海计划》研制的老人,摸着玻璃幕墙上的2035年远景图说:“当年我们想做没做到的,今天实现了。”我个人认为,第四次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是把可持续性的思想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2017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或现在简称的上海2035在内容上包括“一总三分”,“一总”是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分”是上海要在经济维度建设创新之城,社会维度建设人文之城,环境维度建设生态之城。我曾经写文章讨论上海建设中国式国际大都市的二元竞争力模型:一个维度是五个中心的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另一个维度是三生协调的全球城市可持续性竞争力。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可以造就上海城市发展的世界影响力。

四十年四次战略大讨论,藏着大上海新蜕变的密码:80年代敢想,90年代敢闯,新世纪敢创,新时代敢当。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是如何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一棒接一棒干到现在的。我觉得上海五个中心成长记的故事,可以作为新时代上海发展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纳入海派文化细水长流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诸大建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