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在2025年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的主旨演讲中,谈及大模型时代,开源的力量。他指出,“DeepSeek让大家看到开源社区的胜利。把了不起的模型开源后,让更多人得到机会,在这个模型上做更多了不起的事情”。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开源,沈向洋指出,开源并非新事物,但其蓬勃发展始于互联网的出现后。互联网极大增强了全球合作开源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从商业选择的角度理解开源。纵观2023到2024年,不同公司开发的模型在企业实际使用中的比例,,市场份额从高到低的大模型,开、闭源策略各不相同,与其市场份额没有明显关联。他表示,开源和闭源不是对立的商业模式。

  开源还是全球合作的重要领域。沈向洋指出,中国是开源研究的受益者,现在是国际开源社区的贡献者。

  对于大模型,之前的研究焦点是GPT模式,现在的焦点是Reasoner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范式。沈向洋提到,GPT模式是一种“快思考”,主要通过数据驱动来预测“下一个 token”。

  Reasoner模式则注重任务完成,允许反复试错和修正,更接近人类的“慢思考”。这种新模式通过逐步抽象化复杂问题并推导解决方案,已在视觉推理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新的范式中,他强调,大模型里最难的事情之一,是开源数据。“我希望开源社区能贡献更多数据,在新的范式里,大家一起有更大的进步”。

  沈向洋提到,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人和机器的关系,即人机交互。“回看过去四五十年,哪个公司抓住了人和机器的交互的入口,就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而自然交互,是人机交互的新里程碑,无论是Chatbot还是Agent,都在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

  Chatbot 是一种通过文本或语音与用户交互的 AI 程序,能够回答问题或执行任务,像虚拟助手一样工作。而 Agent 是一种能够自主决策和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系统,依赖多模态交互技术,通过语音、文字、图像等方式与用户自然交流。

 

  对于近期广为讨论的人与机器的相处,“是AI,还是IA(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智能增强(IA)是指通过技术扩展人类的能力,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取代人类。沈向洋指出了一个角度,“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呼吁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与各位开发者一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