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物质全面充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已实现飞跃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国,物质充裕的成果随处可见。

在农业领域,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2024 年粮食总产量更是首次突破 1.4 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约 500 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 400 公斤粮食安全线。不仅如此," 肉盘子 "" 菜篮子 "" 果盘子 " 同样丰盛,走进各类大超市,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水果。

工业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 40% 以上的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到汽车、轮船,小到螺丝钉,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下是工业方面的一些具体数据:

2023 年中国发电量达到 94564 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人均发电量达到 6700 千瓦时,虽然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但远高于世界人均发电量(为 3735 千瓦时)。

2024 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128.2 万辆和 3143.6 万辆,汽车产销总量连续 16 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 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28.4 万辆,同比增长 6.7%。

2023 年中国智能手机产量达到 11.4 亿台,已经巩固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的地位。此外,中国也是许多关键电子组件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生产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消费领域同样呈现出繁荣景象。2024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 48.79 万亿元。电商的兴起更是让消费变得触手可及,2023 年中国网上购物用户已经超过 9 亿人,每天快递揽收的包裹就有约 4 亿件。

在住宅建设方面,2023 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 40 平方米。据央行 2019 年的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 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 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 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 10.5%,户均拥有住房 1.5 套。

在教育领域,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根据七普数据,2020 年全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91 年,比 2010 年的 9.08 年提高了 0.83 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2010 年的 9.67 年提升至 2020 年的 10.75 年。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几年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 1000 万人。

中国不但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的时期,部分行业(包括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传统产业:钢铁、家电等行业多年来一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钢铁需求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而产能仍在高位。家电行业则进入存量置换需求增长阶段,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稳定但依然存在。水泥行业与房地产和基建行业紧密相关,在房地产市场需求放缓以及基建投资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水泥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而水泥行业前期建设的产能相对过剩,导致水泥价格持续低迷,水泥企业亏损现象较为普遍。

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政策推动,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例如,汽车行业面临 " 产能与技术双过剩 ",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汽车品牌商的全新工厂在 2024 年投入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产能超高速增长,供大于求压力趋于增加,产能利用率走低。风电设备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从供给端来看,风电产业快速发展,众多企业涌入市场,使得风电设备产能迅速扩张。但在需求端,尽管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风电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增长未达预期,导致产能远超实际需求。

宏观数据层面:从产能利用率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 年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5.1%,比上年同期下降 0.5 个百分点。

总结:中国已经基本走出了曾经的物资短缺的困境,凭借全球第一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进入到物质全面充裕的新时代。但与此同时,强大的生产能力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新问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孩子数量严重不足

在物质全面充裕的同时,中国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走低。曾经热闹的幼儿园,如今招生规模逐年缩小,一些小型幼儿园甚至面临关停的困境。中国孩子数量的严重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育率持续下降。自 1991 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并且近年来进一步下降。2020 年生育率降至 1.3,2023 年生育率进一步降至 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出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出生人口在 2016 年还有 1883 万人,到 2023 年就减半到 902 万人,前后相隔仅 7 年时间。而在陷入严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从 1982 年的 150 万,减半到 2023 年的 75 万则花了 41 年时间。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出生人口数量的下跌速率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

2024 年中国出生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结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预计 2025 年出生人口又会重回下降趋势。根据七普数据推算,2025 年中国 15-49 岁育龄女性数量比 2020 年减少 1600 多万人,其中,2025 年 20-39 岁女性数量比 2020 年减少 1400 多万人。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里,出生人口长期处于低位会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

2024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22%,而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683 万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养老负担、劳动力供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养老保障的负担加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少子化会对创新力和技术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规模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人口数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更多。这种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具有递增效应。也就是说,人口越多,不仅总体创新力会越强,而且人均创新力也会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而在一个快速老化和萎缩的社会中,技术发展会更慢,并且最终陷入停滞和倒退。

人口年龄结构对创新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30 岁左右是最适合创业的年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大量 30 岁左右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那么就会对其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很有帮助。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正在迅速老龄化,那么潜在的年轻发明家和企业家就会变少。而且老龄化社会还存在一种普遍的阻挡效应,即由于老人在企业和社会中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岗位和资源,势必影响年轻人晋升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削弱年轻人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总结:中国正面临极为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而且还将长期处于低位。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会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并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潜力。

三、中国现在需要大幅增加对人口的投资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对物质生产的投资,却在 " 人口投资 " 方面长期存在着严重短缺。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领域的投资成果显著。高铁里程不断延伸,桥梁横跨江河湖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物质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然而,过度的物质投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量的 " 鬼城 ",新建的楼盘无人居住,商业综合体冷冷清清。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这些物质项目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人口投资方面却显得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补贴金额普遍太低,与养育孩子的成本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当前中国的托育服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机构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很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难以找到安全、可靠的托育机构,这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难度和成本。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多子女家庭的支持不够,缺乏对有儿童家庭的便利设计和资源分配倾斜。此外,女性在生育期间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的中断或收入的减少,导致一些女性为了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

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关键,是让养育也成为一项有收入的 " 工作 ",并确保养育家庭获得的收入是稳定和可预期的。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大幅度增加对人口的投资。我们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 1000 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 2000 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 3000 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为避免贫富差距加剧,可以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未来的投入力度,可以随着生育状态的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急需扩大内需,还可给每个孩子一次性 10 万元的现金补贴,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于提振内需和带动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发钱是支持养育家庭的福利支出,可看成社会针对父母养育未来纳税者的付出所做的经济补偿。由于育儿家庭的消费倾向高,给他们发的钱会有很高比例转化为消费支出,可以带来相关市场的繁荣,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发钱给养育家庭也具有公平性,因为养育家庭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养育小孩,小孩长大后则通过消费、工作来支撑整个经济,并通过纳税等方式直接贡献社会。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些经济补贴就是深谋远虑的长期投资,并且最终会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在将更多资源由物质生产转向人口投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有必要重新理解 " 以人为本 " 的内涵。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就以今年春节期间为例,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DeepSeek 等人工智能产品更是成为很多人在智能手机上的标配。那么,当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现在被转交给这些工具之后,人类自身的价值又需要在哪里得到体现?我想," 创新者 + 传承者 " 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自我定位。这里所说的创新和传承,不仅包括在科技领域内的各种发明和突破,更是需要进一步延展到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文明层面的延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自身长期且旺盛的不断繁衍。唯有更多的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创新与传承。

总结:中国的各项产能十分充裕,唯一缺少的就是孩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投入回报之间的错配。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家庭投入,但孩子成长之后带来的回报则由整个社会享有。所以现在必须要在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中央财政把更多的福利给予养育孩子的家庭,既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也有利于扩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