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4年新药上市保持增长,2025年对外授权有望迎来开门红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累计批准了93款新药,包括47款化药(小分子、多肽及核酸)、37款生物药(单抗、双抗、ADC、细胞疗法等)、9款中药。与过去6年相比,2024年NMPA批准新药数量显著上涨。 审批上是的93款新药中有46%出自国产(43款),涵盖小分子、抗体类、细胞疗法、中药等多种药物类型,遍布各个疾病领域。其中,国产小分子新药与2023年相比,在数量上与进口小分子药物的差距已经缩小(国产17款vs. 进口25款)。而国产单抗的获批数量则是超过了进口单抗(国产9款vs. 进口8款)。另外,2024年获批的两款CAR-T疗法均来自国产公司(科济生物和传奇生物)。虽然经历了医药资本市场的寒冬,创新药企业遭遇融资困难,但通过对外授权和产品的商业化收回成本,新的驱动循环正逐步形成。2024Q1-Q3 中国license-out 交易数量同比增长18%,总交易金额超过中国医药企业在一二级资本市场的融资金额。进入2025年,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依旧如火如荼,并且合作的领域也从肿瘤等热门方向延伸至自免等新方向,2025年1月10日,康诺亚宣布,就潜在同类最优的靶向CD3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313与Timberlyne Therapeutics, Inc. 达成独家授权许可协议。同期,华铂医药和科伦博泰宣布将一款靶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单抗HBM9378授权给了新成立的海外公司Windward Bio。和正医药与上海药物所共同宣布与强生签订全球许可协议,开发潜在最佳的BTK 降解剂。 2. 流感阳性率继续上升,高峰期较上一流感季后延根据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1周(2024年12月30日-2025 年1月5日),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7.2%,高于前一周水平(5.8%),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7.5%,高于前一周水平(7.1%),全国共报告14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目前已进入流感的高发时刻。对比2023~2024年流感季,2024~2025年流感季,10~11月流感的阳性率较低,12月才开始爬升,而截至2025年的第一周,南方流感的阳性率尚未达到2023-2024年流感季水平。随着气温的继续降低,我们预计南方流感的阳性率还会继续攀升。对于呼吸道的检测需求,2024年10~11月,根据疾控数据,支撑检测需求主要是人偏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到2024年12月,流感病毒才成为门诊和住院的呼吸道疾病的第一位,整体来说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低于2023年同期,检测市场主要是依靠送检率的提高支撑。呼吸道检测的C端市场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对抗原快检,2023年基数低,2024年Q4有望保持增长,对于核酸上门检测,和互联网平台传播效率有关,2024年呼吸道检测的检测热度下降,新客户的消费习惯培养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药物治疗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专业知识的传播,流感新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触及消费者。国产的流感新药预计2025年起陆续获批上市,差异化的靶点设计有望带来抗耐药性的优势。 3 . 医保协同试点逐步铺开,拓宽创新药的价值天花板2024年11月初,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探讨了医保与健康险协同发展模式,同步结算等支持政策有望陆续探索落地。2025年医保的重点工作包括探索创新药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引导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及时将创新药品纳入报销范围,研究探索形成丙类药品目录,并逐步扩大至其他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2024年12月19日,广州市医疗保障局等十部门印发《广州市建设开放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经过前期的探索总结,各地惠民保为适应市场化的规则做了新的优化调整,尤其是上海等一线城市,预计筹资能力更强的惠民保将陆续推出。 在新药的医保谈判中,医保局作为单一最大的购买方,占据市场的主动,也是影响国内上市创新药价值的重要因素,医保的支付能力也制约着国内创新价值的天花板。在医保大数据赋能的基础上,商保的核保成本将大幅降低,定位更为精准的商业保险将吸引更多客户投保,持续壮大商保的基金池。商保和医保的差异化保障定位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未来在创新药械的定价上将更具备主动性。从保险筹资能增加到赔付率提高,到形成足够强的赔付能力,需要经历产品的不断优化探索,更需要居民保险意识的持续提高,改革探索的时间虽然长,但目前医保部门的作为全国最大健康支付数据平台,可协调卫生系统和居民企业的一致配合,商业健康险形成新支付体系值得期待。 4. 减重领域风云变幻,差异化布局创造更多合作可能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预测,2025年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将进入全球药品销售额的前十,若累计减重+降糖适应症,其销售额将超过排名第一的Keytruda,单品年销售额超300亿美元。减重降糖领域是国际大企业重点竞争领域,而且双靶点、多靶点GLP-1展示更强的临床效果,口服GLP-1也在不断突破,提供更多市场机遇。中国创新药也积极参与到减重领域的研发当中,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更多可能。2024年12月18日,瀚森制药与默沙东达成了关于口服小分子GLP-1 HS-10535的全球独家授权协议,首付款1.12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达19 亿美元。除瀚森制药之外,国内布局GLP-1口服的创新药企业还有恒瑞医药HRS-7535、甘李药业GZR18片、华东医药HDM1002片和信立泰SAL0112片等。对于双靶点GLP-1注射剂,随着研发布局企业的增加,国内创新药品种也主动寻求上更有效的临床证据,12月12日甘李药业创新型GLP-1RA双周制剂GZR18注射液获得FDA的Ⅱ期临床试验的批准,该临床试验直接选择替尔泊肽做头对头。 对于三靶点GLP-1注射剂,联邦制药的UBT251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获批临床的三靶点制剂,预计2025年Q1发布Ⅰ期临床数据。与GLP-1协同也是减重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国内企业也率先布局, 包括THRβ受体激动剂、Act RIIA等脂肪和肌肉代谢靶点。 5 .零售药房出清加速,龙头受益集中度提升 2024年是零售药店出清的转折点,从Q3零售药店上市公司的新开和并购门店数量来看,新增门店速度已显著下降。根据第一药店财智数据,2024年Q3关店总数达到9545家,环比Q2持续提升,同时新增门店也快速下滑,预计2024年Q4,关店和开店将逐步达到平衡。从政策监管来看,医保追溯码推广加速,将有效整治非规范操作,进一步加速行业出清。到2025年全国零售药房门店总数将下滑,预计下滑幅度超过10%,有效减少市场无效供应,对于竞争胜出的龙头企业客流量有望回升,单店盈利将改善。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连锁药房有望最先获得客流量的回升,提升经营效益。从品类趋势看,统筹政策放宽和创新药加速商业化,零售药房的增量价值也会逐步凸显,根据中康数据,1-10月处方药销售规模占比达56.7%,规模同比增长2.8%,显著高于OTC和其他品类增长,而且处方药增长是线下客流量下降背景下实现的。零售药店作为健康服务的终端,拥有大量的优质的药师储备,能高效快速服务大众,随着处方药比重提高,其商业化价值有望重估。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