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变革浪潮中,科技投资正重塑财富版图。
洞察新技术,聚焦新赛道,把握新机遇。今起,《星基金》周刊特推出“与基金经理共享科技投资之美”栏目,通过基金经理的前沿追踪和专业视角,为投资者解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众多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与投资者一起捕捉科技红利。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公募基金经理也一再地深挖AI赛道的投资机会――逐步从后台的硬件,转入面向前台用户的软件应用,并积极拥抱每一个因AI赋能而变革的行业。当前,跨学科的融合正重新定义着很多行业的内涵,令其传统的增长逻辑受到颠覆。这不仅将孕育出新赛道的生命周期,由此产生的估值切换力量也将无可阻挡地引导着33万亿公募资金的仓位选择。
1 计算机基金买医疗股
随着DeepSeek吹响AI由硬件转入软件应用的集结号,基金持有人发现,原先“槽点多多”的医疗主题基金已变得可爱起来;医疗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也开始意识到,科技赛道的基金经理正在跟自己“抢活”。
2月14日,面临募集困境的医疗基金,突然迎来利好。当日,A股医疗行业指数收盘大涨近6%,港股医疗行业指数收盘涨幅更是接近8%。个股方面,公募基金重仓的阿里健康创下单日高达29%的收盘涨幅;推出糖尿病AI数字疗法产品,并在中国和美国均通过审批的医渡科技,当日收盘涨幅也高达20.30%。
显然,AI冲进医疗赛道引起了市场资金的高度重视。在学科交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健康正不可避免地与计算机科学加速融合,并迸发出新的生命周期与增长力量。
2月13日,在由证券时报社举行的一场沙龙分享会上,成生辉教授应邀出席。有意思的是,成生辉教授不仅是计算机行业的顶级专家,在医学赛道同样有着极深的学术造诣。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均从事过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
实际上,这种“交叉研究”的现象正在公募行业逐渐流行。比如,一开始即专注计算机赛道的基金经理,开始重仓医药股;而重仓计算机标的的基金经理,也频频涉足医疗领域。基金经理“抢活”的现象,无疑凸显了公募行业对投资赛道进行交叉融合的重视与尝试。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长期重仓计算机赛道的基金经理张青,在2024年12月末意外地将医药股一品红(300723)买成所管基金的第三大重仓股。究其原因,是相关医药股越来越多地拥抱了以AI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专注计算机赛道的基金经理显然无法做到“视而不见”。根据披露信息,一品红通过子公司广州瑞奥生物医药公司参股投资了AI新药研发公司阿尔法分子科技。
基金经理的这种选股策略看似“漂移”,实际上是对AI与医疗融合发展的认可,并不断深挖其中的投资机会。
无独有偶。重仓人形机器人(300024)领域的国泰价值先锋基金,也罕见地将一只港股医药股医脉通买成了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公开信息显示,掌握海量医生数据、病理诊断数据的医脉通,宣布推出国内首个大模型驱动的AI医生MedliveGPT,并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算法备案。
2 医疗行业发展逻辑生变
随着AI基因的注入,医学赛道的发展逻辑也正在起变化。在不少基金经理看来,整个行业的增长空间和宏大叙事周期已经开启。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内AI大模型的平权推进,技术与资本在医疗医药端的双轮驱动逐渐形成。目前,头部云计算科技企业在加速搭建医疗AI中台,通过联合医药行业内相关企业一起整合医院数据来研发AI应用产品。
“AI大模型为创新药公司提供诸多机会,因为它提升了靶点发现和化合物筛选的概率和效率,也可以对后续临床试验进行效率优化。”梁福睿认为,如果AI嵌入到手术机器人之中,还可以提升手术的准确度和效率。医疗赛道本身就在拥抱高科技,医药行业本身也有很多高科技,不过相对于其他行业,医药的科技研发周期更长、复杂性更高。当然,医药行业真正有壁垒的高科技,其护城河也会远高于其他行业。
鹏华医药科技主题基金经理金笑非认为,AI对医疗的促进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影像诊断、基因检测、病理诊断、手术机器人以及慢病健康管理等,比如AI赋能病理诊断流程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可实现病理诊断流程规范、医疗误差减少、医疗质量改善等。
“未来,医疗赛道融合AI发展,可以提升技术与临床的结合,提高医疗专业人员与算法的互动程度,并在临床实践中持续提升AI技术。”金笑非称,AI与医学赛道的融合将加强数据整合与共享,构建庞大、高质量的数据集,包括临床数据、科研数据等,并持续训练和优化模型。
创金合信全球医药QDII基金经理毛丁丁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对医疗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均能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命遗传信息应用领域,低成本算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可以迅速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基因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效率,提升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各个方面的水平,缩短社会急需的新药品的研发周期与上市时间。
平安医疗健康基金经理周思聪认为,AI可以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有效降低医疗企业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如果AI可用于慢病管理、早癌筛查等,那么通过数据分析可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AI运用还能优化医疗资源,通过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当前,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不同赛道之间的跨领域合作,医学行业应加强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AI领域的专业度。”周思聪表示,2024年下半年以来,AI制药与科技公司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持续升温,以礼来、诺华、强生为代表的跨国大药企持续布局AI技术平台,国内多家企业的AI技术平台也逐步亮相并逐步延伸至医学赛道。
3 医疗赛道估值被重新定义
过去几年,医疗主题基金备受煎熬。这一次,医疗赛道拥抱AI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投资者对医疗赛道的投资认知,并刺激市场资金回归?
“非常看好AI平权后对医学赛道定义的革命性变化,‘AI+医药’在价值发现和估值提升方面很有潜力。”梁福睿告诉证券时报记者,AI平权事件让市场对“AI+医药”的认知度大幅提升,目前市场刚刚进入普涨后的分化阶段,在AI业务上实际有重大突破进展且主业发展较好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金笑非认为,此前医疗赛道走势长期偏弱的原因较多,其中之一是部分细分领域景气度不高,市场担忧行业的长期成长逻辑被破坏。而今,医疗赛道拥抱AI迎来大利好,从产业逻辑上来说,这将提升行业效率与质量、降低研发成本,有助于缓解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些压力。基于DeepSeek带来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等优势,医疗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板块有望迎来新的投资机会,具有海量数据(603138)、广泛用户基础的医疗平台股值得重点关注。
毛丁丁认为,过去几年,医疗板块跑输市场的本质原因是缺乏大级别的新兴技术方向,因此高效率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望为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并形成大级别的驱动力量。预计相关投资机会集中在基因测序及应用、药物研发外包、辅助诊断、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以及医疗机器人等技术发展空间大又有显著痛点的细分领域。
“当前医疗医药领域的不少环节存在一些痛点,包括但不限于生命基因信息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应用、药物靶点的筛选和组合、诊疗效率的亟需提升等。”毛丁丁表示,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医药领域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有望在上述各个环节发挥显著的提质增效作用,解放医药全链条的生产力,孕育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投资机会。
4 巨大市值公司有望诞生
基于中国人口规模、药品消费规模均较为庞大的红利,基金经理认为AI与医学的交叉融合,不仅促使医疗赛道重构估值,而且还可能催生市值巨大的新标的。
金笑非认为,中国庞大人口带来海量医疗需求,这为医药信息化和医疗数据公司提供了广阔市场。当前,一些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内,在医药信息化和医疗数据领域取得了较好进展。如果行业巨头出现,肯定可以推动相关板块的估值重构。
“未来5~10年,A股和港股市场极有可能出现市值巨大的医疗数据公司,并推动医药赛道在AI领域的价值重估。”梁福睿称,医疗数据巨头诞生的基础条件是海量数据,而中国医疗数据资源的体量在全球领先,这是中国在AI医疗赛道诞生超大市值医疗数据龙头的一大逻辑。此外,未来部分医药公司有望从传统的研发产品估值法进行新估值切换,通过DCF模式进行估值,未来拥有独家医疗数据资产的企业可能获得类似SaaS公司的估值溢价。
毛丁丁表示,以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大型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数据公司的出现是必然的。历史上,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水平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多种原因,国内的医疗数据呈现极度分散和割裂的特征,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考虑到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和爆发性等特征,会有更多高速成长的新兴医疗科技公司涌现出来,并迅速成为医疗板块的投资标的,这也将有效地推动板块的估值重构。
“中国有出现市值巨大的医药信息化、医疗数据公司的潜力。”周思聪称,长期来看,AI技术的应用将提升医药信息化和医疗数据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随着AI在医疗医药领域应用落地,相关公司业绩提升,会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其潜力。具有数据优势、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公司,有望获得更高估值,但是形成稳态的估值区间预计还需要一定时间。
发表评论